據高盛最新報告預測,今年中國寵物數量將首次超過4歲以下幼兒數量,到了2030年,中國寵物數量將會是嬰幼兒數量的兩倍。
隨著寵物數量的暴增,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寵物醫療必將快速崛起。但“中國寵物醫療第一股”新瑞鵬卻用殘酷事實告知大家,這個賽道背后暗藏風險。
據悉,新瑞鵬作為中國第一、全球第二的寵物護理平臺,擁有寵物護理服務、供應鏈服務和本地生活服務三大業務。
其前身是成立于1998年的深圳第一家寵物醫院:瑞鵬寵物醫院,由29歲的獸醫彭永鶴一手創辦。早期,瑞鵬憑借中國寵物市場爆發的契機,不斷擴大規模,采用連鎖經營模式。
2015年,從北美考察回國的彭永鶴,又把Uber共享經濟的模式復制到寵物領域,創辦“阿聞醫生”APP。這款APP把寵物醫院和寵物醫生的地理信息共享呈現,解決寵物主人找獸醫難的問題。
彼時,正處沸騰的互聯網時代,瑞鵬的成長性直接戳中了資本的痛點。當年,瑞鵬很快迎來了第一家投資機構——達晨財智。
在資本推動下,瑞鵬加速收購,將業務版圖擴張到華北地區,截止2016年年底,其在深圳、廣州等城市已坐擁200多家寵物醫院。瑞鵬一舉成為中國擁有分院最多、規模最大的寵物連鎖醫院,同年8月公司又掛牌新三板(簡稱“瑞鵬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三板上市期間,瑞鵬單是在寵物護理服務的毛利率就達到了30%以上,收獲了營收與盈利的可觀成績。
2018年,瑞鵬股份從新三板摘牌,高瓴資本注入巨資,成為瑞鵬的控股股東,同時瑞鵬與高瓴系寵物醫院體系重組為新瑞鵬集團,自此新瑞鵬開始了瘋狂并購擴張的步伐。
在高瓴的操盤下,寵醫資產的整合非?!俺晒Α?,新瑞鵬被締造成寵物醫療賽道的巨無霸。截至2022年底,新瑞鵬擁有23個寵物醫院品牌和1891家寵物醫院,是在中國排名第二至第十競爭對手寵物醫院總和的兩倍還多。在一線城市,新瑞鵬的市占率達到30%。
資本的青睞還未停止,新瑞鵬還從海內外多家明星資本手中,獲得數億美元的融資,其估值也從1億元左右逐漸水漲船高至300億元。就連德國藥企巨頭勃林格殷格翰也出現在投資名單里。
寵物醫療背后有個奇怪的現象:一方面,企業哭著說并不賺錢,另一方面,消費者總嫌貴。
招股書顯示,國內寵物醫療龍頭新瑞鵬從2020年開始,企業增收不斷,但并沒有盈利。2020年~2022年,凈虧損分別為10.00億元、13.11億元和14.17億元,三年合計虧損37.28億元,毛利率持續下降,僅為5%左右?。
其他普通的寵物醫院、寵物診所,也同樣面臨入不敷出的經營狀況。2022年,全國有19.52%的寵物醫院處于虧損狀態,同時近55%的寵物醫院利潤率不到10%。
但資料顯示,96.4%的寵物主對寵物治療表示不滿,其中價格不透明、醫生專業資質參差不齊的問題是消費者最不滿的問題。
寵物主常吐槽“寵物看病比人貴”,動輒數千甚至上萬元。寵物醫院卻說錢難賺,凈做虧本的買賣。
此外,根據獸醫行業協會數據顯示,獸醫行業人才的待遇并不高,其收入水平與普通醫院的醫生相去甚遠。比如,一位在獸醫診所工作了半年的寵物醫生,在接受采訪時抱怨:“工作半年,平均月入1萬不到,養家糊口都不容易。”
企業不賺錢、消費者沒受益、從業者不獲利,看似令人艷羨的寵物醫療賽道,為何會落得里外不是人的場面?這背后的原因是復雜的。
在我國,寵物醫療不同于國家托底的大眾醫療系統。寵物醫療背后是資本,走的是徹徹底底的市場化道路。
我國的寵物醫療行業起步晚,人才儲備少,高端人才和專家更是稀缺。截至2023年,我國官方獸醫13.6萬人,執業獸醫16.5萬人,鄉村獸醫17.7萬人。我國寵物市場,執業獸醫缺口約30萬人,人才稀缺的背后,往往意味著人力成本的上漲。
此外,我國寵物醫療涉及的器械、藥品,主要依靠進口,成本極高。寵物醫療的器械折舊速度快,維護費用也高。并且,寵物醫院通常設置在人流量大、交通便利的居民區,租金較高。
這些費用只能由寵物醫院自己承擔,加上寵物看病沒有醫藥補貼、也沒有稅費減免,更不存在醫保報銷。因此,平均攤到每次寵物檢查的成本及診費自然水漲船高,最后統統由寵物主人們買單。
而寵物醫院通常以盈利為目標,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這種情況下,很可能會將醫生的工資設置在相對較低的水平,依靠提成或業績獎勵激勵醫生。
這種模式雖然可以激勵醫生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但也容易導致醫生追求收入,犧牲醫療質量和職業操守,進行亂收費。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幾年,新瑞鵬作為中國寵物醫院的老大,營收逐年遞增但持續虧損的原因在于:公司盲目擴張引發成本激增,常年偏低的毛利率最終嚴重侵蝕了利潤。
受傷的不止新瑞鵬一家,一些曾經想要通過擴張爭奪“寵物醫療經濟”紅利的中小型企業也早已關門倒閉。據統計,2024年初至3月底,國內已有144家寵物醫院倒閉。
從商業模式來看,新瑞鵬的擴張試圖仿照互聯網模式,以虧損換量,從而打開市場,擁有定價權,借助規模彌補曾經的虧損。但實際上,對于寵物醫院而言,設備、人員、門店租賃等成本并不會因為門店數量的增多而帶來成本的縮減,反而會因為整體化的管控而帶來一系列額外成本支出。
與此同時,新瑞鵬的擴張也并未顛覆寵物看病、護理的消費模式,在市場本身已經溢價嚴重,事故頻發的同時,或也很難在收入端實現量級的突破。
成本難降,收入難漲,新瑞鵬自然會陷入持續虧損的泥潭中。雪上加霜的是,一些中小型寵物醫院進入市場,以低價策略和靈活的經營模式,吸引了一部分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分流了新瑞鵬的客源。
-END-
寵物醫院產業此前數年一直處于高速增長與并購整合的階段,背后是各路資本的跑馬圈地與大力征伐,除新瑞鵬外,還有瑞派、瑞辰等后起者在追趕。
新瑞鵬開店數雖然領先,但競爭優勢并不那么明顯。目前產業整體滲透率、集中度仍較低,由于寵物醫院需要持續高投入,因此盡快上市融資幾乎是各家必走之路,未來鹿死誰手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