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犬類活化石瀕臨滅絕!時速60千米的陜西細狗,會敗給現代犬種?
歷史悠久的犬類
對于很多古時候的貴族來說,狩獵是一項優秀的消遣活動。
跟普通的獵戶是為了養家糊口不同,狩獵成功得到的支配感給予了這些貴族情緒價值,而只有貴族能有專人記錄這些活動,因此古代的狩獵文化曾非常興盛,當然也包括我國古代。
陜西咸陽、西安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中就有數量眾多的狩獵場景,而大部分的狩獵中都離不開一種體態修長、耳朵尖銳、尾卷曲的犬類物種。出土于漢武帝陵墓陪葬墓中的一幅狩獵圖的一幅狩獵圖中的該犬類的樣貌尤其詳細,考古學家經過比對,確認其與今陜西細狗特征高度吻合。
而這自然不是陜西細狗唯一出現的朝代。
活躍于我們從小到大的課本中的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就曾在《獵賦》中描述:“犬如流星,鷹似霹靂”,這講述的就是皇家狩獵場中陜西細狗狩獵的場景,很明顯陜西細狗的速度非常驚人,杜甫用“流星”來形容。而根據同期的史料記載,唐高宗李治還曾命人專門馴養陜州細犬狗,目的就是進獻宮廷,作為狩獵的專用犬種,可見其地位之高。
宋代典籍《爾雅翼》的記載更為詳細,其中寫道:“細犬,陜中為盛,其疾如風,可逐狐兔于百里之外。”此時就很直白的稱其為“細犬”。同時期的畫家李公麟的繪畫作品中也多次出現了有陜西細狗的形象,而且還有很多不同的花色。
到了元代,馬可·波羅在回去后,于自己的著作《馬可·波羅游記》中提到:“陜省有犬,身細而疾,能追狼于大漠。”明代的《天工開物》記載:“陜人獵于終南山,一犬一鷹,可獲數十兔。”
很明顯,陜西細狗在中國狩獵文化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基本上可以將其認為是皇家專用的高級狩獵犬。
而民間對其也是相當推崇,關中民間認為所有的細狗都有驅妖辟邪,鎮宅保平安的威力,因此會在自家庭院設立各種相關的神犬雕像,不過肯定是也是家里有錢的才能這么做。不過《聊齋志異》中《細犬》一篇中也講述了細狗化妖報恩的故事,足以見得即使是貧民階層,大家對細狗也是好的印象。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曾對陜西細狗進行研究,發現其步幅可達3.5米,瞬時速度超60千米/小時!是相當優秀的獵犬,其速度在犬類中速度排行中是第二名,僅次于靈緹犬。
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如此厲害的中華神犬,現在卻已經瀕臨滅絕。難道它們是因為競爭不過現代的犬種而落得如此下場?
為何現在瀕臨滅絕?
2023年結束的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數據顯示:真正純種的陜西細狗不足200只!比大部分保護物種的數量還稀少,真的可以堪稱瀕臨滅絕,而它們的數量如此稀少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從上文我的表述中,大家都能知道在古代,陜西細狗算是比較“名門望族專屬”的犬類,本身種群的數量就比較少。由此產生問題首先就是導致了它們難以推廣開,數量可能不會降低太多,但更不會擴張;其次是數量太少了,因此很多陜西細狗的養殖者為了延續種群,只能選擇近親繁殖,這就又導致了陜西細犬的基因同質化嚴重。
根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3年研究顯示:陜西細狗的核心種群基因雜合度不足0.3,而低于0.5對純種犬來說就非常危險了。近親繁殖導致陜西細狗多發髖關節發育不良和擴張型心肌病等問題,尤其是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發病率達到了42%!將近一半的比例,非常恐怖。
數量稀少導致的近親繁殖,對陜西細狗的遺傳多樣性造成了巨大威脅。
20世紀中葉,當時因為戰亂和“破四舊”運動的興起。曾經只被飼養在名門望族中的陜西細狗就被當作是“資產階級玩物”,于是受到了打壓。說“打壓”算輕了,那時候就差點讓陜西細犬滅絕。
1980年代,農業部啟動“地方犬種資源調查”,各組織部門集結相關專業人士成立專項小組,記錄僅存的純種細狗基因數據,這才讓該種群不至于完全消失。
因歷史原因受到打壓,加上本身飼養范圍就很窄,導致了其數量的客觀稀少。
陜西細狗是獵犬啊,而且幾千年來都是作為獵犬培養的,然而現在社會變了,現在飼養它們多是作為伴侶寵物飼養的,問題就來了。別看陜西細狗很瘦,弱不禁風的樣子,實際上它們領地意識極強,而且非常活躍,并且對主人的陪伴相當依戀,以此會產生拆家、攻擊其他犬類等問題。
而且現代人更喜歡外形可愛的犬類,根據陜西師范大學2022年調研,關中地區30歲以下的年輕人只有12%曾了解過陜西細狗。
陜西細狗的情況跟現代人的飼養需求相悖。
全球化的進程是無法阻擋的,對于很多犬種也是如此,想要延續一個種群不能只靠一方的努力,還需要國際社會的幫助。然而2018年,國內陜西細狗替申請國際犬業聯盟標準犬種認證的時候,部分海外機構卻質疑其“純種性”!不讓認證通過。
更糟糕的是,外面人添亂就算了,國內有些人也在添亂,他們沒有了解情況就認定陜西細狗是國外引進的細犬品種,然后瞎宣傳,導致很多人都是這么以為的。
另外,有些民間犬舍唯利是圖,想要給陜西細狗引入國外獵犬基因,破壞了原生血統。
第四個原因就是:陜西細狗的純度和定義都遭到了質疑。
細犬基因復興
為了這個珍貴犬種的延續,許多機構都在發力。
民間有許多繁育中心都在試圖保留陜西細狗基因,他們通過論壇、貼吧、線下聚會和相關部門聯合等手段,宣傳和繁育純種陜西細狗。使得陜西細狗得以延續,并收獲了很多忠實的愛好者。
2018年的紀錄片《中國獵犬》有專門的章節介紹陜西細狗,展示其與獵鷹配合狩獵的實景,收獲了很多關注;2020年,“陜西細犬馴養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咸陽永壽縣設立傳承基地。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的各大賬號也多次宣傳關于陜西細狗的相關知識。
許多科研機構也在努力。比如我上文提到多次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他們啟動了“細犬基因復興計劃”,通過冷凍精液、胚胎保存技術、嚴格陜西細狗登記標準等手段留下了優質的基因,并建立了全國細犬DNA數據庫。
國際方面雖然認證有問題,但是也是有很多進展的。比如我國研究者跟英國皇家獸醫學院合作研究“古代獵犬基因適應性演化”;中亞五國聯合申報“絲綢之路獵犬文化遺產”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2024年西安將要舉辦的首屆“歐亞細犬競速邀請賽”等等。